⊙记者 王彭 ○编辑 于勇 针对沪港深基金此前存在的“名不副实”乱象,监管机构在今年6月14日发布了《通过港股通机制参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的公募基金注册审核指引》(下称《指引》)。如今,新规发布即将满月,各大基金公司正根据新规进行自查,并积极准备修改合同和增聘相关基金经理。 在业内人士看来,港股投研人员的缺乏或是未来基金公司布局沪港深基金的最大掣肘。对于不少涉足港股时间较短,但希望在沪港深产品线上发力的中小型基金公司而言,增加人才储备将是当务之急。 新规下多只产品难以达标 去年以来,恒生指数的高歌猛进令沪港深相关基金备受市场追捧,而不少基金公司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在投研能力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大力发行沪港深产品。部分产品由于港股仓位极低,净值表现与港股走势大相径庭。 在此背景下,监管机构于今年6月14日发布了《通过港股通机制参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的公募基金注册审核指引》。《指引》规定,基金名称如带有“港股”等类似字样,应当将80%以上(含)的非现金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而基金非现金资产投资港股不到80%的,名称中不得带有“港股”等类似字样,并且港股最高投资比例不得超过股票资产的50%。此外,对80%以上非现金资金资产投资于港股的基金产品,基金管理人应当配备不少与2名具有2年以上香港市场投资管理相关经验的人员,其中至少1名为基金经理。 华宝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指出,截至2016年底,共有25只港股通基金完成建仓期。从其公布的全部持股上看,仅有8只基金的港股仓位占比超过80%,其中工银瑞信沪港深和前海开源沪港深蓝筹的港股占比高达100%。而华安沪港深外延增长、宝盈国家安全战略沪港深、宝盈医疗健康沪港深、安信新常态沪港深精选、富国天源沪港深的港股占比为0。 根据《指引》,倘若这部分基金当前的港股投资比例仍然维持在去年年底水平,它们需要提高港股占比,或者将港股相关字样从基金名称中删除。 存量沪港深基金密集“整改” 根据监管机构后续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辖区通过港股通机制参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的基金产品监管的通知》(下称《通知》),对于基金名称带有“沪港深”等类似字样且港股投资比例下限为零的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的显著位置进行特别风险提示,而且要求在一个月内完成。 近日,多家基金公司正根据新规进行自查,并积极准备修改合同。7月12日,安信基金针对旗下安信新常态沪港深精选股票基金发布了修改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的公告。公告中表示,基金名称仅表明本基金可以通过港股通机制投资港股,基金资产对港股标的投资比例会根据市场情况、投资策略等发生较大的调整,存在不对港股进行投资的可能。 此外,宝盈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嘉实基金和平安大华基金均在同日发布了类似公告。而早在6月30日,广发基金针对旗下“新机遇”和“新起点”两只沪港深基金,率先发布了修改基金合同、新增风险揭示内容的公告。 上述基金公司还在公告中提示,基金投资港股通标的股票,将会面临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 基金公司重金“揽才” 《通知》还提到,根据《指引》关于人员配备的相关要求,基金公司需在通知下发之日起六个月内,配备相适应的投资管理人员,确保人员到位。 为满足要求,除了修改合同,多家基金公司近期还在积极增聘相关基金经理。国海富兰克林基金7月8日公告称,旗下富兰克林国海沪港深成长精选基金将增聘基金经理徐成,与卫学海共同管理该基金。相关资料显示,徐成目前同时管理两只QDII基金,具有港股投资经验。 不过,由于此前发行的沪港深基金数量庞大,目前港股投研人员仍然存在较大缺口。记者调查了解到,拥有QDII资格的大中型基金公司基本都可以满足条件,而涉足港股时间尚短的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则多数不符合条件。 一位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按照规定,相关投研人士要在六个月内到岗,不然可能会影响产品的后续运行。目前公司内部一方面正在积极物色相关人员,另一方面也准备从外部引进人才。 记者打开某家招聘网站,发现了多条针对港股基金经理、港股研究员、港股交易员等职位的招聘启事,招聘单位涉及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保险、资管等。其中,沪上某基金公司给港股基金经理开出的年薪为70万至100万元,另有一家排名前十名的公募基金将价码开到150万至210万元。 对此,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表示,预计基金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急需引进港股投研人才。他还提出,投资管理经验不易衡量,监管层可以通过设立港股投资管理的相关考试进行筛选。港股交易制度与内地市场存在很大区别,尤其是英文信披对管理能力要求很高,通过考试制度筛选合格的港股投资经理很有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