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革与颠覆的创新时代,面对突如其来的时代挑战和“风口”机遇,除了科学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梦想和信念也成为伟大企业前行道路上不可缺失的内核和要素。 1994年成立的汉能在清洁能源领域趟出了一条亮眼的探索之路,曾分别历时8年在水电领域和薄膜太阳能领域谱写下光辉传奇,让业界瞩目。而在不断创新、领航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这家让很多专家给予高度评价的清洁能源企业,也曾有过掌舵者深刻反思的宝贵经验。 如今,在移动能源万亿量级的市场前景和“风口”之上,20多年前下海,带领汉能获得多项突破之后,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再次抓住行业机遇,提出“移动能源”战略,不论是和共享经济摩拜单车的创新合作,亦或者是在太阳能薄膜发电纸、发电太阳能包、发电背包、储能灯,以及太阳能汽车的探索和应用,都引领汉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彰显公司“用薄膜太阳能改变世界”的梦想。 着眼未来,李河君则提出“到2022年底,汉能要成为像苹果、微软、谷歌一样有影响力的全球最伟大的公司之一”的愿景。 ●多年坚守啃下“硬骨头”薄膜技术领航全球 2017年6月,当集成汉能薄膜太阳能芯片的摩拜单车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CEM8)首次亮相,多国部长及代表团成员、国际组织负责人在这款单车前驻足,科技部部长万钢对汉能与摩拜单车利用各自优势共同研发移动能源技术,倡导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表示肯定时,很难有人想到这一技术的落地源于汉能多年来对薄膜太阳能的坚守。 实际上,李河君专注薄膜太阳能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顺风顺水,时间推移到2009年,李河君决定切入这一领域,当时外界一片哗然,面临薄膜转化率、成本、技术等方面均未取得突破的现状,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伪概念”。 起初,李河君在探索薄膜光伏领域时,曾找美国某世界500强公司购买某关键设备,但由于该公司并不了解汉能实力,放弃了这次原本能达到“双赢”效果的合作。 不过,伟大的企业家总有前瞻性的战略和眼光,李河君并未因外界的声音停下脚步,而是坚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彼时的李河君早已深谙“全球技术整合”力量,在考察几百家企业后,先后收购全球先进的4个薄膜太阳能企业,组成研发团队,进行技术整合。 事实证明,李河君的预判没错,到了2014年底,彼时不被看好的薄膜太阳能已经开始得到全球青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向美国政府建议转向薄膜这种“面向未来”的技术,欧盟则提出SHARC 25计划。而在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前瞻性政策要求重点发展薄膜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探索,汉能CIGS及GaAs薄膜太阳能电池转化率分别高达21%及31.6%,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认证,均为全球第一。 除了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汉能的成就也离不开“越挫越勇”的精神内核。正如李河君此前所述,“如果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必须有一个历练的过程。”即便经过2015年“520事件”的触底,2016年,汉能依然在铜铟镓硒、砷化镓技术的研发效率、量产效率取得重要突破,占据五项世界纪录。同时,用薄膜技术成功开发四款全太阳能动力汽车,以及薄膜太阳能“汉瓦”、便携式薄膜太阳能发电纸、发电包等一系列新产品。 而今,当多位领导和专家到汉能北京总部参观,看到汉能展品馆内管理满墙的专利技术和展品时,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感叹称,如果不是汉能坚持做薄膜,全国乃至全球的薄膜技术就不会有今天。 除了薄膜太阳能技术,汉能的装备制造能力也被国家有关部门评审时给予高度评价。目前,汉能已在薄膜产线核心装备领域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具备GW级的高端装备年度交付能力。 汉能在装备制造领域取得的佳绩来源于持续的研发创新,“汉能全球开发超过100家供应商,花了一年半时间进行技术评估、验证、测试,最后才完成了全部48种设备的开发、验收,不老老实实干能成吗?”李河君曾以Solibro技术路线为例颇为自信地表示。 着眼未来,汉能将在保持薄膜太阳能技术领域全球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薄膜太阳能装备及产线的全面国产化。 ●历尽8年艰辛铸造水电传奇 如果说薄膜太阳能为汉能发展史立下了一个个值得纪念的里程碑,那么金安桥水电站则是为这些里程碑积淀基础的传奇。 70年代初建立的葛洲坝曾让全国人民瞩目,而21世纪之初,李河君带领汉能建设的水电传奇——金安桥水电站则比葛洲坝还大10%。如今,这段让李河君偶记忆犹新的往事也被记录在他的日记本上,留下了八年的印记。 李河君做水电生意也是早有布局。1994年,李河君下海创业在赚了七八千万元资产后,通过收购广东一座装机容量为1500千瓦的小水电站,进入水电行业。 或许是机缘巧合,2002年,在金沙江考察时,李河君了解到云南有一亿千瓦水电资源处于待开发状态。此后,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他和桀骜不羁的江水结下不解之缘。 金沙江蜿蜒数百里江水,海拔高差近3000米,水流湍急,势不可挡,但一旦截流发电,就能“大浪淘金”。李河君当机立断,决定开展金沙江水电项目可行性调研。随后,在金沙江中游规划出了8座百万级千瓦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而在当时,没有任何一家民营企业做过百万千瓦级的水电站。 2002年7月,李河君与云南省发改委签署《云南省金沙江中游河段水电项目开发前期工作意向书》,签下其中6座,规划总装机容量约1400万千瓦,总投资约750亿元。 和葛洲坝等量齐观的项目的推进并不容易,不仅曾面临着和国家发改委辗转多次才开的绿灯,还有诸多国有电力企业的博弈。而除了这些困难,当时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巨额资金的压力。 李河君也在《中国领先一把——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中写道:“为了应对高峰时每天1000万元的投入,汉能把前些年建设的效益好的优质电站一个一个地出售,这些项目都凝聚了汉能人的心血,其中最可惜的是青海尼那水电站——汉能在2003年以12亿元收购,当时已并网发电。” 外界称李河君勇于冒险不无道理,金安桥项目建设走过了10个年头、8个整年,无数资金和精力投入金沙江。倘若不是一个有使命感的团队,很难用一锹一锹土地,在海拔超过2000米的金沙江建成一个两期总装机为300万千瓦、总投资超过200亿的金安桥水电站。 在金安桥水电站的发电仪式上,彼时很难相信李河君的领导也发出了“真干起来了,民企是了不起!”的慨叹。 ●打造上、中、下游全产业链 引领移动能源变革时代 如今,水电传奇和太阳能薄膜此前的探索,已经成为李河君日记本里闪闪发光的印记,而汉能专注薄膜太阳能的初心仍未改变。 据了解,就在不久前,汉能的品牌口号“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改成“用薄膜太阳能改变世界”。在李河君看来,薄膜太阳能是能源变革,是移动能源,是基础性、系列性颠覆。汉能必须更加专注、聚焦,用薄膜太阳能、移动能源的理念、产品及整个产业链去改变世界。 而在2017年2月,李河君在集团全体员工会议上的讲话时则颇为自信地提出“希望未来汉能要成为像苹果、微软、谷歌一样有影响力的全球最伟大的公司之一”的愿景。 汉能目前取得的靓丽成就则为上述愿景奠定了底气,目前,汉能拥有1319件全球专利技术,其中60%为发明专利,关键专利均已转化应用。汉能在全球范围内的薄膜技术研发人员超过1800名,其中包括一大批国内外先进半导体和光伏领域的顶尖科学家。 即便取得如此多的突破,李河君依然称汉能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装备研发、效率研发、组件成本下降、产品开发、不断排兵布阵。在今年4月,汉能控股集团还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在成立“先进薄膜光伏联合实验室”。 汉能专注于该领域的背后则是行业即将爆发的“风口”,据相关数据显示,未来五到六年,分布式发电及“移动能源+”产品两类市场的全球潜在累计安装量超过1500GW,全球累计潜在市场规模超过35万亿元人民币。在我国,这两大市场潜在规模将达10万亿元人民币,国家计划2020年光伏装机达到105GW。此外,随着薄膜太阳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各路企业也纷纷“加码”该领域。 面临尚待开发的万亿量级的市场蓝海,作为多年探索薄膜太阳能领域的一枚老兵,李河君坦言,薄膜是“高科技+能源”,想要进入面临时间、技术、银子、企业家精神4个门槛。 “像我一样,8年不挣钱得扛得住!我认为目前还没有。未来这5到10年,绝对是汉能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多年技术和资金的积淀,李河君认为眼下的任务是尽快形成产业化能力,下一步要把汉能全球领先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变成实实在在的市场优势。 而汉能的商业模式也早已清晰可见,即:以汉能全球最先进的薄膜太阳能技术和产品为核心,进行上、中、下游战略协同、战术合作,使转化率不断提升,成本不断下降,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