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资本金雄厚、资产规模突飞猛进、成立不到三年就成功上市,带着这些优势的中原银行,却依然在港交所遭遇了一股寒流。7月19日,中原银行正式在港交所挂牌,实现了成立之初的愿望,但招股结果显示,中原银行公开发售股份仅获0.39倍认购。这样的情形已在此前赴港上市的中小银行身上上演过,业内人士认为,战略定位、资产负债结构、资产质量状况等都是影响银行估值的因素。 仅获0.39倍认购 就在不少城商行还苦苦等候在资本市场大门外之时,于2014年底成立的中原银行,已经在上市这一步领先。7月19日,中原银行登陆港交所,发售价为每股2.45港元,共发行H股33亿股,募资规模约71.15亿港元。 成立之初,中原银行就曾宣布,计划在5年内资产规模突破6000亿元。截至2016年末,仅2年时间,该行总资产已由2069.48亿元增长至4330.7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44.7%。若照此速度,中原银行总资产规模突破6000亿元的愿望在今年末就可能提前实现。 一路走得颇为顺利的中原银行,在上市的同时又设立了另一个目标。中原银行董事长窦荣兴19日在挂牌仪式上透露,此次赴港上市,对中原银行实现自身发展、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原银行将以上市为契机,围绕“传统业务做特色,创新业务找突破,未来业务求领先”三大发展战略,早日实现“中国一流的商业银行”的发展愿景。 不过,港股市场却给中原银行浇了点冷水。该行IPO招股结果显示,最终每股H股2.45港元的发售价格,已贴近招股区间(2.42至2.53港元)的底端,且公开发售部分共认购1.28亿股股份,仅为公开发售的0.39倍。 中资行遇冷成常态 在中原银行已经拿出高派息率来吸引投资者的情况下,这样的成绩显得有点尴尬。上市前,中原银行承诺,未来三年的派息比率不低于65%,这远远高于现在市场上30%的同业水平。 彼时市场在惊讶之余,更有不少质疑。虽然中原银行成立近三年来发展较为迅猛,但连年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不良率、不断下降的资本充足率等,都成为中原银行的“扣分项”。对此派息率,窦荣兴解释,预期未来业务继续发展,也考虑到股东对合理回报的期待,所以决定这个派息水平。 但公开发售遇冷,已是香港资本市场对中原银行前景担忧的表现,如此态度的表达,也并非首次。2016年一季度,几乎同时在港IPO的浙商银行和天津银行都未获足额认购,其中浙商银行获得0.56倍认购,而天津银行认购率仅有7.76%,不足一成。时间再向前推四个月,2015年12月份在香港IPO的青岛银行,香港公开发售部分仅获得0.36倍认购,锦州银行更是仅获得4%的认购,两家银行最终成功IPO都仰赖基石投资者的捧场。 “港股市场对于内地一些中小银行普遍不算看好,这已是常态。”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说道。在这背后,中小银行一些核心指标的“飘忽不定”,是市场顾忌的主要原因。以浙商银行和天津银行为例,两家银行IPO前不良率都有出现上升,有业内人士坦言,“虽然不良率的绝对值并不高,但上升的趋势令人不安。” 三因素影响估值 对于本次认购量不足,是否在银行预期之内?北京商报记者19日问询中原银行,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应。不过几日前,中原银行曾对记者表示,对上市后的表现有信心,不同的投资者会对不同公司的股票投资存在自己的估值及定价,凭借该行丰富的行业经验、竞争优势及未来发展前景,相信可以足够吸引国际及散户投资的青睐。 中原银行不是第一个IPO遇冷的中小银行,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家,这些银行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提高自身估值来吸引投资者的目光?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记者表示,首先,市场会看银行战略定位,如果有特色化、差异化经营,市场可能就会给出更高估值,反之对传统经营模式的估值就会相对较低。在差异化、特色化经营基础上,如果银行有特定的客户群体,或所在特定的行业区域能支持银行获得更好的增长,也是提高估值的优势。 其次,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净息差水平和非利息收入占比,也是市场考量的因素。温彬介绍,目前银行传统的靠资产规模扩张的模式会发生转变,转型后未来更多是轻资本运作,“从利息收入看,银行是不是有足够大的利差空间,这又取决于银行的负债水平,是不是成本比较低,可以提高较高的利差空间;对于非利息收入,银行是否有多元化的平台,以及其他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占比高的话也可以获得比较高的估值。” 第三取决于银行资产质量状况,这也是上述银行普遍出现的问题。温彬表示,如果银行不良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风控比较好,盈利水平也优于市场平均表现,市场也会给更高的估值。 |